吴锦泉,1929年出生,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居民。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,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、“感动中国”2015年度人物、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,荣登“中国好人”榜。
吴锦泉,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“磨刀老人”。他从退休后操起磨刀手艺,走街串巷,为居民磨刀、磨剪子。每磨一把刀需要十几分钟,挥臂几百次,所挣只有几角、几元钱。自2008年以来,他几乎将所有磨刀得来的辛苦钱及各类慰问金都用于慈善公益,捐赠金额超过26万元。
如今95岁高龄的吴锦泉还在继续践行着助人为乐、奉献社会的雷锋精神,实现着自己“活到老、磨刀到老、捐款到老”的心愿。他说,帮助有需要的人,自己也感到充实快乐。
第一次捐款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,吴锦泉从广播中得知灾区的灾情后便坐不住了,和老伴儿商量好要捐款。两人背着一袋子硬币从家出发,倒了三辆车,折腾了两个多小时,才找到募捐点。那天,他们捐出了902枚1元硬币和20张5元纸币,共1002元。
从那一年起至今,吴锦泉的爱心义举没有停止过。玉树地震第二天,他就蹬着自行车向募捐点捐去1000元;舟曲泥石流,他又捐出1001元;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建,他捐款3000元;雅安地震,他又捐给灾区近2000元……这些捐款,有时是一布袋的硬币,有时是几大罐硬币,一元又一元,浸润了老人的汗水,也凝聚着老人对他人、对社会的关爱。
然而,吴锦泉的生活并不宽裕,他住的是瓦房,烧的是土灶,吃的是自种的蔬菜。外出磨刀时,常常干粮加上白开水就是他的一顿午餐。别人劝他也要顾着些自己,老人总是笑着回应:“我一个人,花不了多少钱,能存下来多少,就捐多少。”
吴锦泉总是关注着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,即使在自己生病住院的时候,他把收到的鲜花果篮全部转送给医院的病友,还捐钱为病友救急解困。2017年6月25日,听到四川茂县山体滑坡的消息,他撑着术后虚弱的身体赶到市红十字会,捐款1000元,回家途中他又绕路来到市孤儿院,给孩子们买了水果,送去了1000元。
正如央视着名主持人白岩松说的那样,“和很多慈善家比起来,老爷子捐的不算多,但和自己的生活比起来,老爷子捐得太多了,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,甚至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。”
“出了名”的磨刀老汉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,每天一早他都会带着工具出门,或是走街串巷,或是在路口支起个摊子,架起条凳躬身劳作。经常有人磨刀多给钱,或者不要找零,吴锦泉就把钱单独攒起来,并记在本子上,再以好心人的名义捐给市红十字会。遇到请他代为捐款的人,吴锦泉总会细心记下他的姓名地址,并请红会开出票据。
破旧的瓦房里时不时热闹起来,乡亲们来了,请吴锦泉带他们一起去捐款;孩子们来了,听吴锦泉讲起雷锋的故事;年轻的党员来了,吴锦泉勉励他们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……吴锦泉的善举温暖了一座城,也影响了无数人。2011年5月,吴锦泉所在的五星村成立了“锦泉一元爱心社”,爱心居民与企业纷纷捐款。南通市红十字会于2012年创建了“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”,倡导“人人可为、力所能及”的微公益行动。“磨刀老人”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。
耄耋之年坚持公益,吴锦泉因此收获了很多荣誉。那一份份捐赠证书、荣誉证书和领奖照片,无一不是老人善举的见证。面对荣誉,吴锦泉感叹,“做了这么一点小小的事,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,只要我身体好,就要继续努力干活,多做事、做好事。”
“窄条凳,自行车,沐雨栉风。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,可您的目标只有一个,刀剪越磨越亮,照见皱纹,照见您的梦想。吆喝渐行渐远,一摞一摞硬币,带着汗水,沉甸甸称量出高尚。”这是央视2015年度“感动中国”人物——“磨刀老人”吴锦泉的颁奖词,也是他最朴实的人生写照。
(记者 王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