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尔铸(1936-2013),从事了45年青少年教育工作后,1997年退休,1998年3月参与筹建江海志愿者服务站,先后获得“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”、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、江苏省首届道德模范等荣誉。
2013年7月13日,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站长徐尔铸因病医治无效在通大附院逝世。老人的追悼会上,一批又一批的人前来送别,除各方代表、亲朋好友外,更有追随徐老脚步的年轻志愿者和自发赶来的南通市民。
一家之长
1998年,也就是徐尔铸退休的次年,南通市团市委、江海晚报社等共同创建江海志愿者服务站,徐尔铸担当起重任。亲眼见证这段历史的《江海晚报》原副总编施亚感慨回忆:“一开始的工作非常难,如果没有徐老师,谁也不会想到服务站会发展成后来的局面。”
创办初期,徐尔铸这个名义上的站长实际是个光杆司令,他身兼志愿者、接线员、接待员、服务员、协调人、联系人、策划人、组织者等于一身,为了让求助者随时能找到人,他甚至常常就住在服务站。
没有人手,他自己一点一点做起来,一方面着手招募在医药保健、水电气维修、电器修理、法律咨询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;另一方面,深入社区,调查摸底,掌握了一大批需要帮扶的孤寡老人、烈军属和有特殊困难的人群的情况,以便于组织协调志愿者上门提供无偿服务;他建立起了志愿者档案,《江海晚报》安排专版定期推出,在社会和志愿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、了解渠道。
在老人的感召和努力下,江海志愿者队伍由成立之初的34人发展为拥有十几万注册志愿者、多个服务站、数百支服务队的志愿者服务网络;队伍中,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学生、下岗职工、个体户,甚至有在南通工作的外国人……江海志愿者,成为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一面旗帜。
一名普通志愿者
徐尔铸一方面做好组织和服务工作、当好服务站的“一家之长”;另一方面他总是把自己视作一个普通志愿者,身体力行地向求助者伸出援手。
他曾带头为一名红斑狼疮患者捐款并在病床前给予精神慰藉,该患者的丈夫张泽生在妻子去世后加入了江海志愿者。
癌症患者田建凤一度失去生活勇气,徐尔铸多次带着财物上门看望、鼓励,田建凤重新振作,并成为一名优秀的江海志愿者。在临终前,她将受助款转赠给西部失学儿童,并立下遗嘱捐出自己的遗体和器官。
徐尔铸退休后,每个月退休金400多元,而服务站给他的经费仅是象征性的。施亚回忆说:有一年,一位家住如皋的患者打电话到服务站,提出要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看病,徐尔铸接到电话后,就马上联系医院,还去车站接他、帮他买盒饭;患者说眼镜坏了,徐尔铸自掏腰包帮患者买了眼镜;患者准备回家时,又提出没钱买返程车票,徐尔铸又买了车票。一天下来,几百元没了……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多次。
江苏省文明办奖励过徐尔铸1万元钱,雅安地震后,老人催着家人把这笔钱全部捐出。
《江海晚报》民生新闻栏目“新闻110”的负责人周朝晖回忆:徐老会主动和我们“对接”。需借助舆论力量解决的,徐老就信息共享主动提供给我们,由记者深入调查采访;我们接到市民种种求助信息后,徐老也义不容辞担当下来,通过志愿者上门服务一一排忧解难……
“最忙”病号
“学习雷锋,重在奉献,贵在坚持。学雷锋不是一种形式,关键在于办实事、重实效。”“真正的学雷锋行动并不在于‘学雷锋日’这一天,而在于长年累月、坚持不懈。”徐尔铸说。2012年7月,徐尔铸体检时发现肺部有阴影,确诊后住院,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,他依然坚持实践着自己的话语。
他的老伴说,在病区里,他是最忙的一个病号,每天电话不停,在病床上还经常忙着“调配”志愿者——“哪些志愿者适合参加什么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,他们分别有什么特长,家住哪里、电话号码多少,没有第二个人比他清楚了。”
骨干志愿者的老龄化、普通志愿者的培训、志愿者服务站的总接力棒后继无人等,是他病中悬心的问题。南通团市委有关工作人员每次去医院看他,他都会问有关志愿者服务站的事情,最关心的是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。“为此他还写过一封信,对如何组织服务站、如何继续开展活动提出了很多意见。”施亚介绍。
《人民日报》用顾炎武的名句“日暮苍龙还行雨,老树春深更着花”来形容这位以自身行动诠释江海志愿者大爱的老人。他虽然走了,但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新时代雷锋精神,已在江海大地蓬勃生长。
(施亚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