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故事:吉成如,男,1942年2月生,海安市原烈士乡(现墩头镇)严网小学教师。马永林,男,1943年9月生,海安市原烈士乡(现墩头镇)宝祥小学教师。他们二人,幼年时即是邻居,成年后又在相邻的两座村小任教。50多年前,在一场传统革命教育活动中发现的历史遗漏,让他们在其后的时光里,携手同心,踏上一条漫漫的追烈之路。他们面对弥留之际的烈士遗孀许下诺言,凭着对革命信仰的忠诚,一路坚定前行,虽历经坎坷,但真心不改,终获成功,告慰忠魂。
革命先烈,怎能没有名分
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,吉成如任严网小学代理校长。在学校的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中,老党员曹大仇、李文桥、翟余柏等讲到原严网五组民兵林泰山,在1944年6月的一天,为新四军联抗部队征收公粮时,不幸被反动顽固势力税警兵发现被捕。为了获得联抗部队存放公粮的地点和党员干部名单,税警兵对林泰山进行严刑拷打,威逼利诱。然而林泰山始终未吐一字,最终被活埋在南莫镇丁家垛荒田,牺牲时年仅29岁。其后林泰山妻子迫于生活改嫁,三个年幼的孩子分别送人。因家庭离散,再加之战争时组织变动,导致林泰山的烈士身份未及时确认,随着时间流逝,为人们逐渐淡忘。
吉成如回到家,和邻居马永林说起这事,二人既为先烈事迹感动,又为其烈士身份的缺失而遗憾不已。马永林说:“刘胡兰,十五岁,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,毛主席都亲笔题词。林泰山29岁,为抗日而遭活埋,导致家破人亡,妻离子散。现在连烈士的身份都没有被确认,让人心里难过啊。”二人当即约定,第二天就去当时的公社民政部门了解此事。
追烈之路,从一句承诺开始
从公社民政部门回来后,根据公社民政部门的建议,二人随即开始寻找林泰山改嫁的遗孀。他们步行几十里找到林泰山遗孀,请她协助申报。然而其时林泰山遗孀已改嫁20多年,而且身患重病,一个可怜的目不识丁的妇女,已没有能力再出面过问此事。在病床上,她向吉成如、马永林回忆了当时林泰山牺牲的一些细节。同时也告诉二人林泰山被活埋的地点。说到动情处,林泰山遗孀泪流满面,马永林、吉成如二人深受感染,当场承诺,一定要帮助林泰山确认革命烈士的身份。林泰山遗孀含泪感谢二人的一片好意,表示如有可能确认林泰山的烈士身份,她即使在九泉之下,也不会忘记二人的恩情。
此行吉成如、马永林也了解到,林泰山的所生的三名子女,也因生活所迫,分别送人抚养。为了让佐证材料更加有力,二人又抓紧利用工作之余,继续寻找联系林泰山的三名子女。其中最小的儿子当时已经26岁左右,而且三人均没有受过教育,有的子女,生活相当困难。吉成如,马永林感慨万千,如果林泰山的烈士身份早些被确认,他的子女肯定会享受党和政府的优抚政策,一定会被照顾安排上学,甚至参加工作。但历史的疏漏,造成了一家人命运的巨大变化。二人能做的,就是凭借自己的党员和教师身份找到当地的村组织,说明相关情况,恳请在可能的情况下,适当给予照顾。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条件整体落后的情况下,此举已属难能可贵。
追烈的事情还在进行中,却传来消息,林泰山的遗孀因病去世,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证没了,无疑给追烈工作带来了重大损失。
吉成如、马永林没有灰心,他们继续努力。一是在林泰山同志出生和工作的地方,找更多的知情人召开座谈会,寻找相关的证人和线索。同时走家串户,搜集有关林泰山的英雄业绩,力求更全面地掌握林泰山的革命经历和牺牲的全过程,为形成详实的材料打下基础。据吉成如回忆,当时召开座谈会和涉及寻访的人员达到数百人。其中有至今还健在的伤残复员军人谢凤如、贫苦农民胡长池等。
吉成如、马永林把整理的资料,送到当时的公社民政办。由于基层无法解决此历史遗留问题,吉成如、马永林随即第二天从原烈士乡严网村步行至海安县民政局,递交材料。当时是冬天下雨之后,到县城的小路泥泞不堪,二人花了半天的时间,步行18公里,到了原海安镇县府巷民政局递交材料。民政局领导让二人先回去,材料反映的问题待查。吉成如、马永林二人各买了一个烧饼充饥,又抓紧返回。途中大雨,路经六里港石桥南端时,马永林因路滑滚落到桥下小沟。
经过一个月的等候,县民政局答复是人证物证不足,要继续调查。吉成如、马永林没有气馁,他们忘不了对林泰山遗孀的那句承诺。回到学校,吉成如、马永林继续将林泰山的事迹作为传统革命教育的素材,每年都通过主题班会、文艺演出、黑板报等方式,进行宣传教育。他们又多次到原南莫公社走访群众,了解并最终确定当时林泰山被活埋的具体地点。
面对档案上的“待查”,决心“大海捞针”
上世纪80年代初期,在吉成如、马永林再次递交材料,坚持请求调查的情况下,县民政局同意他们查阅林泰山的档案。档案上明确记载了林泰山牺牲时的大致情况,但对于其烈士身份,档案上白纸黑字写了两个字“待查”。这个“待查”可能是最初建档时因工作交接而造成的疏漏,却成为了后来人追烈的障碍。
不灰心,找人证。二人几经周折,他们找到了崔世海和柏生。崔世海,1944年任儿童团团长,林泰山是财粮征收员。崔世海对林泰山事迹比较了解。在吉成如的感召下,崔世海不仅愿意作证,而且还一同加入了追烈之路,直到90年代逝世。吉成如、马永林经多方辗转,找到林泰山战友、离休干部柏生。柏生口述了林泰山牺牲的经过,并亲笔签下姓名。而对于证人柏生的身份,需要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盖章确认。虽然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,但二人克服种种困难,终于在曲塘镇政府盖章确认。
然而人证的口述记录,还不是追烈的“铁证”,真正有力的证据应该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,吉成如、马永林一直都在寻觅原始铁证。身边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认为,这是在大海捞针,叫他们放弃。他们却说,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都要去做,谁也阻挡不了。
联抗烈士陵园的赠书,让事情柳暗花明
2003年,吉成如、马永林都退休了,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追烈。一个去海安联抗烈士陵园再看看的念头,竟然让事情有了希望。2017年12月底,马永林大概是近5年来第15次来到烈士陵园。这一次烈士陵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,出于礼貌和尊敬,拿了《新四军联抗部队》资料汇编一书送给马永林。回到家后,马永林一页页翻看。当看到该书第101页时,马永林突然兴奋地跳跃起来,大叫一声。原来就是在此页上转载着一篇文章《在反动派屠刀下悲壮牺牲的十二位烈士》。上面写有“林泰山,邓高乡(原海安南莫乡与吉庆乡交界处的一片区域),民兵,活埋”10个字。该文明确标注,原载《苏中报》1944年9月13日。
第二天,马永林、吉成如随即到民政局,出示该书。民政局的同志,也很惊喜,但同时指出,最好要找到原版报纸,这才是铁证。因为追烈的事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需要省人民政府批准,并报中央。吉成如和马永林随即转入一个目标明确的工作——寻找年月日都已经确定的《苏中报》原始档案。
一份《苏中报》,千里大搜寻
《苏中报》创刊于抗战时期的东台三仓河地区。吉成如、马永林首先去海安档案馆寻找当年的苏中报,查阅未果。海安档案馆的同志建议去东台三仓镇寻找。然而一个小乡镇根本没有这类年代久远的资料,他们自然是无功而返。又有人说在姜堰党史办、新华日报社、扬州图书馆等地方,众说纷纭。
吉成如、马永林利用朋友关系,去东台、姜堰、扬州、高邮、兴化溱潼镇、如皋档案馆、南通档案馆查找,皆未果。后来一位资深人士说,《新华日报》档案馆、江苏档案馆、江苏第二档案馆资料比较全,你们可以去找找看。
吉成如、马永林感到去省级档案馆找资料,绝非易事,便找到自己的学生海安博物馆馆长王子健,求他帮忙。王子健既被烈士的事迹所感动,也被二位退休老师的精神所感动,其后数次去省级档案馆查找。2018年6月15日,终于在江苏省第二档案馆找到了那份原始的《苏中报》,在档案馆复印并签章。
踏破“铁鞋”终获果,有谁知道,这背后历尽多少艰辛曲折。据吉成如、马永林粗略回忆,他们在半个世纪里,座谈走访的人员达数百人,行程万里以上,涉及的村组社区以上单位达50多家。更关键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二人在年老体弱的情况下,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和来自家庭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,矢志不移,从不放弃,为履行追烈承诺,坚持了半个世纪。
五十年风雨,一面锦旗颂美德
随后的日子,马永林、吉成如又参与了对林泰山烈士追认的后续工作,人们可以看见他们破旧的提包里,一张张陈旧的、经过多次摩擦受损的纸张。目前现有的关于历次整理林泰山烈士的手写和复印的追烈材料,达1.5公斤左右。
2021年9月30日国家公祭日,海安市四套班子领导在海安烈士陵园举行悼念活动,林泰山正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那一刻,吉成如、马永林留下了泪水。五十年风雨路,终于可以告慰先烈。悼念仪式上,马永林虽然不是林泰山的子女,但是却以烈士后人的身份上前为林泰山献上花圈,整理绶带,这是党和政府对他们二人无私付出的高度肯定。
2020年10月1日,林泰山尚健在的两名子女,为马永林他们送来锦旗,上面写道“为父追烈,功德无量”。
五十年弹指一挥间,吉成如、马永林青丝变白发,他们以敢于担当、百折不挠的行动,兑现了对革命先烈家人的沉甸甸的诺言,彰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信仰和情怀,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道德典范。